2008年5月31日

從客家事務談文化行政-客家文化會館到客家行政大樓

休館多日的台北市客家文化會館,歷經兩個月餘的整修與裝潢,已於2008年5月5日重新開幕使用,並於5月31日舉行喬遷的儀式與粽香節活動以為慶祝。

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原設有三個客家館舍,台北市「家文化會館」成立於民國87年10月,「客家藝文活動中心」成立於87年2月,「北區客家文化會館」則成立於90年8月,而會本部則設在市府大樓內。

以行政的角度觀之,一個局(會)管理三個館舍與會本部,分別位於台北市的大安、北投及信義區三區,對於行政上的效率而言,往往因為公文往返耗費多時。再且,北區客家會館的館舍租金所費不眥,經營困難,遂於去年閉館,而將相關業務與藝文中心合併,今年再因為經營管理上的問題,將客家藝文中心的行政單位遷移,完全與會本部及其他館舍的人員集中至客家會館。基於上述原因,客家會館乃進行為期兩個月的裝修,以力辦公空間的調整與規劃。

會館本身本應具有社會教育與社會服務的功能,歷史上台灣許多早期的會館,也多具有這樣的意義存在,台北市客家會館的成立,除了展示空間與辦公區域外,最重要的就是志工的組織設置與培育,讓志工參與會館展場的導覽及館舍的維持,並進行課程安排。

但新的客家會館,除了將原有的二、三樓展示空間完全改設成主管辦公室,各單位辦公空間及會議室之外,僅保留四樓的大視聽室及一樓的餐廳空間,原屬於會館該有的展示空間,及因為這樣的展示空間所該存在的會館功能,於此消失殆盡。若不是主管不懂客家事務,就是行政凌駕文化,完全以一個行政為核心考量的出發點在經營這個館舍,造成了會館在功能上面臨重大的轉型挑戰。

行政效率不彰的問題,不應該成為行政凌駕文化的說辭,電子化的公文系統,網路的視訊會議等都是現階段行政改革的重點,若不是此行政改革執行不彰,便是行政文化的惰性,及內部工作人員的行政習慣跟不上電子化時代的演進所導致。不應該將公文往返的效率問題,成為以行政凌駕文化的說辭,然後聚集了三個館舍與一個會本部的空間與人員配置,來扼殺會館的社會意義。

當客家會館成為了客家行政大樓,無疑的,他的功能跟台北市各區公所的功能一樣時,又豈有週一休館的必要?又豈有週六日開放參觀的需求,更豈有志工導覽的可能?如果都沒有,客家會館又豈是個會館,充其量只是個辦公大樓

2008年5月20日

沒有馬英九的馬家庄

(本文同步刊載在立報)

隨著馬英九當選總統,苗栗通宵的馬家庄也成了新的觀光景點,這會不會是另一個西庄呢?

當陳水扁總統聲望如日中天時,西庄每到假日成了觀光客必經的景點,總統的老家,總統的老媽,以及《陳水扁的震撼》中提到的刻滿數字的牆壁,都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故事。

馬英九因為在擔任法務部長期間,認識了一位朋友,知道了馬家庄,開始了他扶風堂祭祖的習慣,這也成了他與客家產生連結的最重要證據與佐證。

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在馬英九擔任市長期間成立,直至馬市長八年任期屆滿卸任,每年馬市長赴通霄祭祖,台北市客委會必動員台北地區,客家社團的意見領袖、社團鄉親共乘遊覽車來趟馬家庄之旅。一來捧人場、二來拍「
馬」屁、三來做業績。

不僅如此,在台北市政府客委會的出版品刊物中,更由黃前主委親自敬述文案當刊物封底或封面,記述著馬英九與馬家庄的關連,而因為馬家庄是客家庄,所以馬英九與客家也產生了關連。

根據台北市政府客委會出版品《客家文化季刊》創刊號的記載顯示,馬家庄原本是個默默無名的地方,如果不是因為馬英九這樣的政治人物,恐怕也很難使人對馬家庄產生多大的關注,而馬家庄內所謂的「客家因素」,也因為社會環境及與週遭族群互動通婚等因素,使得客家話成了馬家庄內隱形的語言,反而是閩南語成了生活上溝通的語言。

如果馬家庄沒有馬英九,馬家庄到底有什麼特色?如果客委會不為了拍馬屁,不為了每年年初二馬英九「返鄉」祭祖發紅包,客委會可以為馬家庄做什麼?找出馬家庄真正的內在價值及在地生活脈絡,才是對馬家庄人而言較為適當的作法。

如果馬家庄沒有了馬英九,馬家庄還有什麼可以看?未來的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更不應該重蹈台北市客委會的覆轍,將一個中央部會的單位,搞成了馬家庄遊覽公司的承包商,然後拍馬屁、作業績。反到應該投注對的資源與方法,將馬家庄內的客家特色與以展現,讓馬家庄自己來成就馬家庄,而不是馬英九。

2008年5月8日

不要怕,救生員會救你~~~

上週日,是我拿到救生員證之後第一次執勤,被安排到新竹內灣的雞油樹下水域。據消防員的說法,此處每年大概會淹死四至五個~~~。而這個深潭,去年因為被颱風帶來的土石給填平,後因鄉公所再加以整治,將整個深潭填淺,今年河道又有了改變,深潭再次出現,原先被填平的地方再次出現深約兩至三公尺的深潭,在大雨過後可能還會再深個一公尺。我們值勤的地方就剛好在這呈橫Y型的水域處,深潭在交叉點處,匯流後,就是平緩但湍急筆直的河道,再下去約100公尺處,就又是另一個平緩的深潭。

雖然水流很湍急,但其實也不怕有人在深潭玩水出事,因為他只要掉入水中,稍為掙扎個幾下,就會被水流沖至下游筆直的河道上,水較淺處,便可以站得起來。但壞就壞在,深潭的上方有一個大岩壁,許多遊客喜歡爬到岩壁上方跳水。此處跳水,有兩種高度,一個是普通的跳水,站在高約一公尺的大岩石上往水裡跳,隨便你要倒栽蔥式入水法、還是從石頭上騰起雙腳,或者多轉個幾圈入水都可以,運氣好的可以玩好幾次,運氣不好的斷手斷腳,最慘的就是沉在水裡,浮不起來;另一種跳法就是爬上岩壁,在高約三公尺的岩壁上,必須要躍過下方這塊大石才會掉在水裡,否則可能會掉在石頭上,而站在這岩壁上,任誰都不敢用倒栽蔥跳水法,只好用雙腳垂直入水的方式,一躍而下。

新竹縣的消防局可說是全國獨特的設有防溺救生站的制度,夏日的週六日都會在新竹縣幾個危險水域設站駐點,然後由新竹縣水上救生協會派員支援。救生站隨時都準備一台救護車待命,而這些消防局的救生員總喜歡說:「不要怕,溺水很簡單,就是CPR然後叫救護車就對了。」

從早上十點到晚上七點,陸陸續續來了一堆遊客,幾乎在這個大岩壁上,隨時隨地都有人在跳水,男女都有,又以高中生居多。根據統計,每年在此處深潭跳水溺死者,都是來自桃園、中壢、平鎮等地的遊客,消防局就笑說,打算在此立牌警告「桃園人禁止入水」。就在我笑完之時,來了一大群桃園中壢育達高中夜校的學生,約十餘人。一群人到了岸邊就開始脫衣服,準備下水,還玩起丟人下水的遊戲,當然女孩子是最容易被男學生欺負了~~~。

這群學生就是屬於越玩越大膽型的,原本從石頭上跳,跳到下午已經爬到岩壁上去了,原本只有一兩個人玩,玩到下午,所有人都跳過了,連女生都跳了。其實以水深及水流的速度而言,老實說這是個很安全的跳場,也是個很好玩的水域,更是個很適合的玩水的地方,但壞就壞在,出事的其實跟水深沒太大關係,
不是因為水冷、緊張,就是抽筋之類的這種突發狀況。
到了下午約兩、三點時,狀況開始發生了,因為水流湍急,但水域平緩,水道筆直,水淺及膝,就有許多家長會租充氣船,然後在岸上以拉繩,把小朋友放在船上,讓小朋友出船下水順流而下,再以拉繩拉回。這天所發生的驚險畫面,都是因為這樣出事的,其中之一是,家長手中的拉繩斷裂,兩個年約五六歲的小朋友在船上等同於泛舟一樣的,往下游流去,眼看著就要進入河道中的岩石區,水流不穩時,嚴重點有翻船的可能,更怕因翻船撞傷頭部或因此溺水,這是最糟糕的狀況了,當四位救生員包括我在內,眼見船流下去時,在船上的小朋友大喊了聲救命,我們四位也不知道哪來的勇氣與速度,既然往下游跑去,最後讓其中一位救生員给拉到船,也好在船行的速度與方向讓岩石給擋住,否則可能就要到下游100公尺處的另一個深潭找人了。

這兩位孩子的媽媽才厲害,跑的比救生員快,在我們即將拉住這充氣船的時候,這位媽媽已經站在河中央拉住船,抱起了一個孩子,然後應該是爸爸吧,才過去抱起另一個孩子。但我發現這個媽媽已經被嚇到講不出話來,自己的雙膝都擦傷流血也渾然不知。

另一起可就更刺激了,也是兩個孩子,一個年約五歲,一個年約三歲,因為弟弟在船上,一樣是媽媽用繩子拉住準備往下游流去,爸爸因為手脫臼在岸上觀看,誰知道哥哥忽然間想上船,跑向了流動中的充氣船,想攀上船去,卻弄翻了在船上的弟弟,哥哥雖然沒事,弟弟已經在水裡喝了好幾口水,而出事地點就在我們值勤站的正前方,又是大家衝下去,一個衝去救溺水的弟弟,一個往下游衝,準備補位,另一位實習救生員,因為是第一次執勤,則在一旁協助救溺工作,而我因為在上游深潭處看跳水,並沒有看到這起意外發生的經過,都是聽他們說的。

我就坐在深潭岩壁的對岸石頭上,看著一個個的小鬼往水裡跳,然後還要被那些小鬼消遣,當有人因為怯場不敢跳時,就會有人慫恿說,不要怕,救生員會救你,然後一群人眼睛望向我笑,似乎再等我示意禁止還是允許。事實上,我不能有任何的動作或言語表示,因為我不能鼓勵他們跳水,也不敢禁止他們跳水,他們每個人身上都刺龍刺鳳,女生也都刺了或多或少的圖騰,我只能等他們出事時,然後再設法營救,非到必要,我們甚至不會下水救人。也有幾個白目的遊客,想要加入跳水的行列,卻在岸上觀望著猶豫不決。

有一個女的,看起來比這些小鬼大一些,應該是大學生吧,跟著三個男的來玩水,男生衣服都脫光了,也都一直講著想下水、想下水~~~,卻遲遲不敢下水,只在岸上觀看。這時候女生講話了,我看到她手比著我,跟那三位男生說:「不要怕,有他在~~~。」天殺的,我竟然講話了,我手比著岸上馬路邊的救護車,說道:「不要怕!救護車在岸上~~~。」話剛說完,小姐可能還以為我很幽默,對我笑了一下,隨即被我這句話打壞了興致,三個男的穿起了衣服就回家去了。然後我又繼續看著這十幾個小鬼。

其實我只是坐著不講話,偶而把哨子咬在嘴唇,這群小鬼就會收斂點,在跳水之前都會看著我,看我沒有任何表情示意制止,就會再度鼓起勇氣跳了下去。我其實只是很無聊咬咬哨子,沒有真的要吹。因為一些小鬼很無聊不要命的來跳水,害我也很無聊必須在此枯坐,卻又遇不到像在海邊執勤時會遇到的比基尼辣妹。

就這樣一直到傍晚約五、六點,人已漸漸離開,我也累了,自己拿起毛巾,脫下鞋子,我也往水裡走去洗洗臉,看看在撈魚的美眉,假好心的撿了一個漁網給她撈魚,然後再看看原住民的小朋友洗澡。本以為會是平安的一天,卻在回到家,看新聞時,才知道桃園海邊發生了爸爸為了救子溺水不治的憾事。唉,都年都得為這種憾事感嘆。

2008年5月1日

風不平、浪不靜

造慣例,每年去南灣海泳前,我都會去買一台水中即可拍,因為南灣的海水特別的美麗清徹~~~

4/26日一大早,我跟著泳會的婆婆媽媽與叔叔伯伯們一起出發前往屏東。這些都是長期一起征戰各處的好泳友。中午時間我們先抵達了大鵬灣,並且搭船遊潟湖。傍晚時分我們去了龍鑾潭賞鳥,晚上就去逛墾丁大街。

其實,兩週前,我就應該要來游大鵬灣的,但因為遇到演講跟讀書會,我第一次放棄海泳而去了讀書會。據有來游大鵬灣的隊友說,大鵬灣的海水有臭魚腥味啦,只能用「當臭、臭魚腥、臭魚腥」來形容。還到了位在大鵬灣的人造島上,看蚵架養殖。

巧的是,上週我還因為幫一位朋友佈置台新藝術展,弄了很多蚵架跟柯殼的展覽,正在好奇到底蚵仔是怎樣養殖的這件事,就在這次的旅途中看到了吊置在海水中的蚵架棚跟岸邊剝殼的青蚵嫂。夜晚的墾丁大街,老實說沒有什麼稀奇的,就跟一般的夜市一般般,然後街邊充斥著噪音跟垃圾,攤商跟店家不斷的吆和著店內有猛男跟辣妹的許多濕背show,但我還是從頭到尾的晃了一圈,看到幾家還不錯的店家就進去逛逛,看到店家美眉很漂亮,也進去逛逛,就這樣逛了幾家紀念品店跟浪板店,但就是什麼都沒買。

當晚回到旅館,看到新聞說後壁湖海域外七星岩有八位潛水客失蹤的新聞,這件新聞也引起我們的討論與關注,其實好游泳的我們對這其實很明白,恐怕是凶多吉少。有幾位也是玩潛水的隊也跟我們分析到關於海流的流向。

第二天一早,我們隊友前往南灣集合準備,跟著三千五百多位來自全台各地的泳友在海灘上跳著大會舞,兼吶喊鼓舞,並做暖身操。但下水不到十分鐘,我們就聽到大會在岸上喊著救護人員,整個泳程的路途中,我們數次聽到了大會對救護人員的呼叫,直覺得應該有事情發生了。

今年的南灣海域確實很怪,浪特別大,從我下水破浪而出到游回岸上,整整花了兩個多小時的時間,比起往年足足多出40分鐘。我這次跟兩位我國中同學的爸媽被分在同一組,要一起出海相互照應,其實我們是長期合作的好隊友了,但他們兩個可是穿蛙鞋,我只穿了雙"皮"鞋,我游前方開路,他們游我後方跟進,形成一個很堅定的三角形隊伍前進,我的責任就是撥開任何阻擋我們去路的泳友,因為這樣子的長泳,其實最怕的就是被人踢到,尤其是被穿蛙鞋的踢到,不得已時,還得用手擋住他的腿,或者把他的腿抓起來甩開。我的胸部跟蛋蛋阿,就曾經不知道幾次被人家給踢到。

南灣的海水超清澈,游離岸邊大約300公尺,依然可見海水底的沙灘,成群的小魚、大魚跟拳頭般大的粉紅水母,目視水深大約有15至20公尺。然後便是赤條條的數雙腿在海面上踢著蛙腳,再配上五顏六色的泳衣跟蛙鞋,整個海面下的色彩與畫面真的很可愛。但我攜帶著的水中相機,可是沒什麼機會可以好好拍下這些畫面,因為浪真的太大了,大到我覺得根本游不動,想停下來休息一下欣賞風景都不行,因為會被浪帶走,就又更難游回來了,只好一直游一直游,直到離岸邊1500公尺的折返點,已經看不到海底的沙灘,海中只透出一片深邃湛藍,就像軟綿綿的果凍。

這一幕不免讓我想起那八位潛水客,不知道他們被救起來沒?

在接近折返點處,我們與其他的隊友相遇,大家好不容易聚在一起,我問說,要不要游到折返點去拍張照,大家都說要,於是一群人瘋了似的逆著浪游向折返點,請別人幫我們拍照,但是不保證每個人都入鏡。拍玩照時,我們已經離折返點又倒退了大約五十公尺的距離。是的!因為我們沒有游,又被浪打回來,而且幫我們拍照者,也被浪打到不知道有沒有聚到焦。

回程時,我老實說,我已經肚子餓、頭痛、頭暈、四肢無力了。好幾次腿踢空,因為後方的水被浪帶走,我踢不到水,一整個就是腳在海面上到吊著亂踢。浪來了,就像海龜一樣游上浪頭,然後被拋下,享受那種快感,也是因為自己愛玩,所以特別費力,事實上面對這種一波波的浪,最好的方法,應該是在浪裡來、浪裡去的直接在浪中破浪游出,而不是游上浪頭,這畢竟不是衝浪呀!

我的人生經驗中,暈浪的次數比我暈車、暈機、暈船來得多次,我幾乎在海中差點把早餐吐出來,但吐到了喉嚨又硬生生的吞了回去,深怕污染了這片海域。因為一直撐著固定的泳姿,腰痠、頸酸難免,但這都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應該是胳肢窩了,不斷的在海水中游蛙式而磨擦的胳吱窩,痛到一個不行,整個人的背、臂、臀與腿,因為泳姿,我的後面全是被太陽曬紅的。不過有個隊友比我慘,當我跟他介紹到我的胳肢窩時,他說他的核卵皮(陰囊皮)也因為泳褲跟海水及蛙腿的磨擦也很痛阿。

最後,我真的只剩下意志力在游泳,不願意就此放棄搭船上岸,但我卻已經放棄游泳,抱著浮板決定讓浪把我打上岸,直到接近岸邊的三百公尺,我又瘋了似的游起自由式向岸上衝去,一口氣不休息拼到岸邊,直到我可以站在沙灘上為止。此時我真的是餓昏了,超沒力。

我想大家一定會覺得我很勇敢或什麼之類的吧! 事實上我們都是需要攜帶浮具出海,不論是游泳圈、浮板還是魚雷浮標,總之就是要有救生器具隨身才可以下水。而在海中其實最怕的不是淹死,而是脫水跟曬傷。脫水才是致命的主因。海水不能喝,因為海水的苦鹹會改變人體的電解質身體狀態,所以如果長時間意外待在海上,是絕對不能喝海水止渴的。再來就是曬傷,在海水中曬,比在陸地上曬,更容易被曬傷,秉除這兩項因素,事實上如果只是長時間飄在水上,並不會對人體產生什麼影響,只要你會浮,就不會淹死。

我自己也有兩次被困在海上的經驗,也因為這兩次經驗,我對於海泳的心態已經不是挑戰,而是嘗試著去感受這大自然的力量以及跟魚接觸的感動。

玩水的重點,不論是海泳還是游湖游潭,就是安全的游泳行為,背一個救生浮具是基本要求,學會水上的自救方法也很關鍵。對於會玩水的我們而言,我們很清楚,只有會玩水游泳的人才會被水淹死,不玩水游泳的人,根本不會下水,也就根本不會出事。

很遺憾,游完泳第二天,回到家看報紙才知道,這次活動還是死了一位泳友,即使八位潛水客被救起,但對我們而言,我想誰都開心不起來,我們還有一位泳友在這次活動中失去寶貴的生命。下個月我要去游宜蘭烏石港,聽說那裡的浪更好玩,足足有一層樓高,這個暑假,我還是會到處遊泳,當然也會去救生執勤。

通常像這種文章,一定要有一段很振奮人心的的結尾,通常都是說,我在浪裡來浪裡去的經驗中學到,人只要有足夠的意志力與毅力,終究可以突破萬難達到目標,游完全程,在這個經驗中我學到了這個對我人生非常重要的寶貴經驗~~~。如果你真的相信這是我的結論,我也真服了你了。

祝大家有個平安的玩水暑假

因為沒有拍完這次海泳的照片,先附上前幾年的相本給大家過過乾癮

2004年南灣
http://picasaweb.google.com.tw/zgayeh/xftymG

2005年南灣
http://picasaweb.google.com.tw/zgayeh/xftymG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