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日

客家語言文化會敗个原因?


本文將發表於2011.10.8@峨眉詏館

詏不詏?有問題!
    這次詏館的主題真的很大,不容易聚焦,初看到題目時還有點傻眼,原因有二:一、「敗」這個字該如何解釋?如何定義?又該如何理解「敗」對客家語、客家文化的意義?進一步想,若用客家話去思考,這是個在客家話的日常生活對話中,很容易出現的字眼,或許會有點思緒。再一、對一個本身是客家人,而且客語使用能力應該還不算差的我而言,要我來說明客家語言文化中「敗」的原因,我又覺得難免失之客觀,好像應該多找點外部觀點。

2011年5月26日

在信仰、歧視與反水庫中長大的谷穆

    第一次遇見谷穆(Kumu),是一個久旱逢甘霖,大雨滂沱的週六,在尖石鄉錦屏村的那羅文學屋中,一群來自台灣各地,關心比麟水庫興建案的青年朋友約30餘位,共同檢討著今年四月初時,籌辦兩個多月的反水庫音樂會,而谷穆是這場音樂會與檢討會的總召,為了這次檢討會,谷穆更是不遠百里,自高雄返家主持會議。

家園比鄰水庫
    谷穆自幼成長在尖石鄉錦屏村的那羅部落,在比麟水庫預定地的淹沒區內。尖石鄉位在新竹縣的東麓,當地住民以泰雅族人為主,混居有少數的漢人。宗教上則有基督教、天主教、真耶穌教、及漢人的道教信仰。比麟水庫則因位在鄉境錦屏村內的比麟部落而得名,近鄰著名的觀光景點內灣老街,約六、七公里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