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9日

我的夏天都在水裡

又是連著兩週水裡來浪裡去的日子,但很奇怪,總覺得每次我要參加海泳活動,就會傳來哪裡哪裡又發生什麼溺死人、被海流飄走的事情,今天一早出門,在便利商店看到的蘋果頭條,就是一對父子騎水上摩托車從台東到綠島,竟然被海浪打翻失蹤在海上~~~。

2008年6月14日

運動與科技

一直以來,我對於運動競賽本身的認知,都將其視為,傳統部落間武力鬥爭的文明進化,所以運動競賽本身其實是一種部落戰爭,因為政治現代化後所產生的產物。奧林匹克更是運動政治中的政治,「和平」因此成為國際奧林匹克的述求,目的就是終止國家間的武力暴力相向,用運動競技來展現國力,也因此才會將「強身健國」的概念,將個人與國家產生關聯。但運動競賽的發展,到了今天,不僅僅只比部落(國家)間的文明蠻力,更比部落(國家)間的文明智力。


早期泳界對於水、浮力、推進力與阻力的認知,認為選手應該盡量減少在水中所產生的阻力,增加推進力,因此我們看到許多選手剃光頭、連全身上下穿著泳衣部位的體毛,據說也是剃掉,避免在水中形成阻力。

後來,泳衣科技的進步,選手們開始穿著經過設計與計算流力的泳衣,男士穿著有排水線的三角泳褲,更精良的還有三條排水線,將水導流至兩側及後方,女身穿著露背的泳衣,減少水經過泳衣時所造成的阻力。在這樣的科技技術帶動下,澳洲首先將研究鯊魚於水中運動的概念,運用在泳衣設計製造上,發明了一款鯊魚裝,透過泳衣上的紋路導水,增加水流的流暢性,聲稱可以具有跟鯊魚皮膚一般良好的適水性。日本的科學團隊,也與泳衣製造商合作,在一種鳥類羽毛身上,找到靈感,發明了一款幾乎不會溼的泳衣,也就是說,水在這泳衣材質上幾乎是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因此游泳變得更為快速輕盈。


拜國際泳協之賜,開放全身連身泳衣的規定,使得泳衣的科學技術可以讓選手穿上連身的長袖泳衣,將這些科學技術運用全身的泳衣身上,更大幅度的減少了水與人體肌膚的接觸,更快的使泳衣能夠在游泳競賽過程中,產生導流與潑水作用。


這幾年,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游泳選手,開始穿上這種連身泳衣,這跟過去我們所習慣看到的,穿三角泳褲,露出大片上半身肌膚的游泳選手有很大的差異。這全都是拜科技之賜,使得我們的選手在游泳成績上屢有精進斬獲。


今年二月,英國的泳衣製造商speedo公司,推出了一款LZR Racer的泳衣,自從Speedo的神奇泳衣推出以來,身穿此泳衣的各國選手已經締造了38項新的世界紀錄。這樣的輝煌紀錄也已經為奧運游泳比賽拉開了序幕。而這款泳衣的特性,強調的是對於肌肉的支持力,讓肢體的動作更加流暢,更大的保護住因為水流所造成不必要的肌肉擺動,減少阻力。日本的泳協,已經決定開放選手在泳衣的選擇上,可以不限於傳統日本的三大贊助商。義大利、德國等游泳項目的強項國家,也面臨著同樣的考驗,要嘛推出新款泳衣,要嘛就開放選手選擇,不受限於贊助商與協定。中國則依然堅持使用自己贊助商所提供的泳衣。 穿上這款泳衣的選手,婉如已經在心理上佔了上風,尤如一種泳衣技術突破的興奮劑,也帶給其他選手不小的壓力。


奧運競技已經進入了國家間科學研究技術的實力競賽,我上網查了一下,被國際棒協禁用的球棒、網協禁用的球拍線,乒乓球禁用的拍面,及對於是否該禁止某類球衣材質的運動服,都是國際運動競技場合上斤斤計較的項目。大部分被禁的器材,多半是因為器材本身的化學或人造材料,造成對運動員的健康傷害因素而被禁,或者因為彈性太好易致傷的原因被禁用。但這些器材的特性,不變的是,這些材質都是因為高科技產品的科學發明,被運用在運動上所製造。前述的speedo泳衣,也被懷疑含有某種會增加選手在水中浮力的材質,如果檢驗屬實,這款泳衣將遭到奧運場上禁穿的命運,就像彈性太好的棒球棒或乒乓球拍面一樣,會遭到禁賽的命運,所以奧運的比賽規定,已經鉅細靡遺到,規定某種材質的器材不得使用於什麼樣場合。


人類的體能,再高、再快、再遠都有一個極限,所以只能靠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去爭取這快一秒、高一點、遠一點的些微突破。因此運動項目的競賽,已經進入廠商大打商品戰,國家間大打科學研究戰的年代。奧運運動本身,已經不全然是運動競技,更是國家間的科學競技。已經不講求人類對於運動技巧的精進,而開始外求於科學技術的輔助支持。於是一枝彈性好一點的撐竿跳跳竿,運動球鞋,或風阻少一點的運動球衣,都可能幫助選手締造新的世界紀錄。


下方,我提供兩個訊息,一則新聞報導與網路影片。這部新聞報導的價值,對我而言除了是個人興趣,二來更是發現原來奧運還可以有這種觀察角度,三來真是對台灣媒體報導運動新聞的片面與不專業,感到更大的搖搖頭。另一則影片(附檔),我想用來表達,我對於運動競賽迷信科學研究,藉助外力尋求突破的不以為然。這段影片是在介紹水中波動力對於產生推進力的幫助,而這才是人類尋求運動技巧精進的的精神。

相關報導請見:
奧運泳衣大戰硝煙驟起


2008年6月13日

回家一個月

記得,兩年前我也寫過這樣的一篇,紀錄我畢業後回到家的那一個月,現在我又再一次的回到家,再一次的度過了一個月,且讓我細細細數這一個月。

我記得我剛回到家時,我爸看到我的第一句話是:「幹麻搬回來,台北混不下去了吼~~~」廢話,你兒子要不是在台北被人耍了一圈,今天哪需要搬回來。當然也跟我媽起了很大的衝突,其實也不是什麼大事,不過就是一顆肉包子,某晚,我蒸著包子,老媽突然衝進來廚房對我嚷著:「你給我搬出去,不要住在家裡~~~」也不是第一次了,老媽本來就常常沒來由的,三更半夜跑到我或我妹的房門口大罵,然後嘆了一口氣搥了一下胸之後離去,留下我跟我兩個妹妹,三個人狐疑的討論著,今天是誰做了什麼事,把老媽惹火了~~~。結論是:更年期婦女症候群。

2008年6月8日

演一場世代間衝突的對話

2008年6月7日下午,在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舉辦了一場「2008客家青年論壇」,論壇內容分為三個場次,第一場進行客家研究的學長姐經驗分享,第二場則是大學校園客家社團的分享,第三場則是目前在社會上,從事與客家相關事務工作者的分享。本人有幸擔任第二場次的主持人一職,在主持時,我"演"出了一個不算是火爆,卻帶有世代間衝突的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