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9日

台北客家伯公廟

台北的客家山歌班、客家社團,早期在吳伯雄先生擔任官派台北市長期間,就已經建立有非常深厚的關係與互動基礎,而後隨著吳伯雄的官運亨通,在國民黨內成了本省籍、客家的代表性人物,也成就了他個人所謂的客家大老地位。

在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成立大會上,吳伯雄的致詞特別解釋到,對於外界傳言,當時主委(黃正宗)的人事是他所推薦安排一事,做出了澄清。不過這日後的客家事務發展,卻讓人看到吳伯雄不可小覷的影響力。

吳伯雄先生,人尊稱伯公。伯公在客家話的意思中,也代表著土地公的意思,是客家人對於神祇非常親密的稱呼。台北市的客家事務,從過去到現在,歷經兩任主委,很容易的可以發現到及聽到,決策過程的討論,社團領袖的意見,開口閉口無不是伯公長伯公短,到底此謂之「伯公」是指福德祠中的伯公,還是中央黨部裡的伯公。

義民祭典的時間要問伯公,人事的聘任與安排要問伯公,如果向義民爺擲筊的結果與伯公意見相左時,到底該聽誰的?該聽這個中央黨部裡會說話的伯公還是聽義民爺擲筊問的?

這其實就是國民黨主政下,客家事務委員會於台北市政府期間的運作與情形。而今,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亦由國民黨所執政,新任主委黃玉振更公開自陳是吳伯雄的人馬,我們實在不得不擔心,未來的客家事務委員會,不論是中央或地方,這些主委們都變成了客家伯公廟管理委員會的主委,事事稟報黨中央,成了另一種暗房政治的大老政治。

吳伯雄可以自清跟這些主委們沒有關係,但明眼人都知道,這些客家相關人事的安排,都是馬英九在市長期間、在當選總統之後與吳伯雄妥協的結果,其實這也沒什麼好遮掩,如果推薦出來的是個人才,為國舉才又豈有不妥。自清、澄清反到落人口實,頗有欲蓋彌彰之嫌。

儘管如此,吳伯雄始終無法否認,他的兒子就是在台北市客委會擔任委員,透過行政資源以及跟著黃前主委到處經營客家山歌班與社團,累積自己的人脈而參選市議員。若不是吳伯雄,誰的兒子可以有這種機會?若不是吳伯雄,又誰會賣這個面子給一個政壇的初生之犢,尤其是客家這樣頗重視地位與尊卑的圈子?

希冀未來的客家事務委員會,不論地方或中央,主委可以跟市長討論、可以跟總統及院長報告,就是不該去求神問卜,去擲筊請示,不論是問義民爺還是問伯公(土地公),更不應該去進行伯公廟裡的暗房政治,只因為一個伯公坐鎮伯公廟,就拿公家資源去培養一個政治世家的後代。若此,客家(事務)委員會主委,豈不變成了客家伯公廟管理委員會的主委。